雨田天空             W3CHINA Blog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IMAGE_031.jpg

 

 

 

 

 

专      题

 

链      接


  余世维——有效沟通
  金正昆谈礼仪  

  论文天下
 极视传播 
   凯迪社区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远程教育网

   秦晖的博客
   郎咸平博客
   闯夜人
   财经郎闲评系列
   新浪财经——秦晖

   中计在线
   国际在线经典老歌
   CCTV希望英语节目

   E书吧
   万策智业网
   谢少春的博客

   诺贝尔经济学奖片段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经济学家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县域经济网
   新华网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
   中华经济网
   致信网
   经济法网
   中国经济导报
   凤凰财经
   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世界经济人博客
   金融界
   中国金融网
   中国金融界网
   金融时报
   金融网
   和讯网
   金融英才网
   金融界理财频道
   金融会计
   中金在线
   第一金融网
   上海金融报
   上海金融学院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室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视点网

   财务顾问网
   中华财务网
   万行财务人才网
   财务与经济
   首席财务官

   中国会计网
   财务与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会计师
   中国会计视野
   中国会计视野-会计博客
   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中国会计社区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中华会计网校
   中华会计网
   中华会计考试网
   会计网校
   东奥会计在线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新华会计网
   无忧会计
   会计考试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炎黄春秋
   我爱北京
   世界经济学人
   高端阅读
   中国毕业论文网
   浓缩论文精选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WebCT教学平台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学会
   e-learning 大讲堂
   读书论坛
   读书
   教育学在线
   K-12教育网
   教育技术研究
   在线教育咨讯网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教育研究网    
    

   雅信达英语互动网
   esl-lab
   usatoday
   divace  
   English-to-go 
   21century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
   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
   上海热线
   上海日报

    21cn旅游
    战胜编程必备课程资料库

    CI Webstie Recommendations
    7-12educators
    NCRVE

 
 

日志更新

 
 

查找


 

最新评论

留言板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3196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教育技术]博客与现象学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28 13:50:44

http://www.jeast.net/jiahou/archives/2004_09.html 博客与现象学 博客应用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 昨天,与陈向东老师谈起教师的主体意识觉醒,大家又回顾了关于Blog现象学的视野。特地找出来重新阅读,又有许多感受。 博客应用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陈向东 张际平 摘要:将博客日志应用于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尝试。本文则从阐释现象学的视角讨论了博客现象,对其在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博客 现象学 网络文化 网络技术己经渗透到了教育的许多领域,而技术背后的文化也同样会影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博客(blog)作为网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意味着无论博客日志的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都在实践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博客文化的精神激发了人们的求知与表现的欲望。将博客日志应用于教育,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一 博客在我国教育应用中的现状。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将博客应用于教育的尝试。大致有这样一些种类:? 理论探讨。有些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讨论博客的心理状态[6],从书写者、阅读者和网络交往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个人blog实现了书写者的整体呈现和自我表达、呈现的最大化,阅读者能够从个人blog中感到书写者活在网络中的现象;有的则从网络文化对教育技术影响这一角度讨论了博客文化对教育技术的影响[5],从形式与内容上分析了博客与其它网络传播工具(例如BBS、个人网站、ICQ)之间的区别,讨论了博客参与者的文化特征以及这种文化对教育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则从知识管理角度讨论博客未来的应用方向[8][9]。? 研究平台。许多研究者不仅从理论上研究这种现象,而且亲身参与到博客的过程中,用博客作为教育以及教育技术研究的工具。例如。还有一些研究者将博客日志作为一个平台,作为自己论文探讨和整合的平台[11]。? 教学工具。还有一些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真正地将博客作为一种教学技术的工具,将其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例如,有一位老师将将其教授的中医学与周易这门课通过博客的方式与学生交流[12],另外有一位老师则将博客作为平台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13]。? 学习管理工具。还有更多的学习者,将博客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将自己的所想所得随时随地录入至博客日志中。虽然,这种博客日志也有一定的指向性,但是内容往往并不完全指向指定的内容,格式往往多种多样,有时是学习笔记,有时则是生活细节的记录。[14]对于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论探讨和应用实践,其热点一般着重于其将博客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在使用。但是,从知识管理角度讲,目前的博客毕竟只是一种草根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除了作为工具以外,作者认为,从博客日志的内容和博客的过程上看,其真正的价值并不止于以上这些应用。下面,我们将从解释现象学的角度讨论博客现象。二 解释现象学视角下的博客现象目前,专门从事教育,护理,法律,心理治疗等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意识到解释性研究模式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研究将人作为中心,并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类生活世界体验的研究而更好地理解人类。从解释现象学的观点看,对生活世界我们所得到的可能是个体的或群体的自我理解和理智性实践。使用解释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具备反思力,洞察力,对语言的敏感性及对经验的持续开放性。笔者认为,博客日志的内容和博客的过程与现象学的研究与实践非常相符。1.博客是面向生活经验本身的。博客日志所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一般来讲,除了一部分博客日志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外,其余的博客日志的内容大多比较随意。从内容上讲,博客日志的内容有以下这些:? 对其它网页内容的摘录或直接链接。这种日志在知识管理中应用最多。? 一些个人的体验? 收集他人对亲身体验的生活描述? 草稿的撰写? 作为生活经历来源的日记,札记和笔记在博客日志中,其内容是即时的,博客尽量以无偏见的方式对待经验。从现象学的角度讲,我们应当消除一切未经检验的假设。虽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词汇述经验,但是每一个经验都是独特的。博客反映的只是自己的感受,他们无法保证主观性的经验感受会与其他人完全相同,比如,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经受着失败或者挫折,这种内部感受是如此的特殊和确定,在其博客日志中,其他人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切地理解他的感受。即使使用了许多相关的“形容词”,也无法捕捉他是如何经历这种焦虑的,即便是博客自己也无法全然描述清楚自己某时某地的这种焦虑。没有人可以感受自己某时某地的经历。没有人可以感受到我的感受,不管别人如何努力,都不能完全见我所见及懂我所见,这意味着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可能与别人相同。然而,在特定的文化和情境内,我们却用同样的词汇和语言去描述我们的经验。博客的过程使博客知道他们在经历什么。通过语言发现了自己的内在经验。从现象学观点看,搞研究就是对我们感受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提出疑问。由于理解世界就是以某种方式深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因此,研究-质疑-形成理论的行为就是使我们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有目的的行为,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甚至融入这个世界中。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构成这个世界的奥秘,使这个世界成为我们的世界,进入我们的心中。因此,解释现象学的内容关注周围的真实世界,与其它人分享什么是生存最基本的东西。2.博客是以关系和情境的方式去经验事物。博客,往往并不以概念去理解事物,而往往以关系的和情境的方式去经验事物,因此,博客的过程试图“说明”我们行为中不尽明了部分的意义。博客们在网络上是通过自己的体验,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以及通过与网络上各种事物的联系而认识事物的。只有当我们使意义可识别是,博客的研究与写作才算是成功的。经验是个体的并受到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一般的论文写作不同的是,一般的论文写作或研究,在创作之前,首先要进行假设。作为草根工具,博客内容往往不是反思性阐释。;正如前文所述博客日志大都强调直面生活经验本身,而不是抽象理论或用一些对立的范畴如思维与情感,认识与情绪,行为与反思去描述经验。同样,现象学的研究应该在其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传统的,假设的或实证的研究主要对那些高度概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感兴趣,因此,在这个意义,我们说,在这种研究氛围中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精神。行动和干预,如锻炼,是可以重复的;而主体和样本,是可以替换的。相反,在广泛的意义上,现象学是一门研究独特性的哲学或者说理论,它对本质上不可替代的东西感兴趣。3.博客的语言博客日志文字往往不多,很少有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通常是一些短小精焊的文章,甚至有些只是每天目常经历的流水帐,一些小的感想以及偶然冒出来的一些念头的记录。真正阅读者感兴趣的博客日志,往往却是这些内容,而不是大篇幅的理论阐述。虽然有些日志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但是这种指向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并不是严格的规则。博客的过程是往往是对那些于我们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不自觉的结构化分析。目的是对我们在生活世界中碰到的人类的行为,意图和经验进行一个活泼生动的,启发式的文本描述。为了这个目的,博客们往往利用诗人,作家,艺术家或是电影摄影师的作品――因为在这些材料中可以找到特定情境中的人,可以浓缩的,超越的方式找到各式各样可能的人类体验。这种展现的方式往往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正如荷兰的心理现象学家拜登狄克注意到的,比起社会心理科学书和杂志中那典型学究式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一些伟大的小说家那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学见解。从现象学的观点看,现象学的实践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写作活动。研究和写作是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对教育者来说,解释现象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培养一种批判的教育能力:知道在教育情境中,在仔细的启发性思考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机敏的行为。为了这一目的,解释现象学将部分与整体,偶然和必然,价值和要求进行统整性研究。它鼓励我们对日常教育生活中琐碎细节的关注。它使我们理智地从非逻辑中找到逻辑,从理当然中找到理所当然。成功的现象学描述具有推动作用和启发作用。 三 博客应用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现象学的方法对于解释现象学而言,往往认为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孩子们的现实和生活世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教育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对生活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其最终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的教育意义。教育学还要求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形成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机智。解释现象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哲学,而不能理解成他人,整体,社团或社会的泛泛的特征。与其它的教育研究方向倾向于将生活割袭成细小的抽象的碎片不同。解释现象学的吸引力在于它试图通过保持一种教育学的观点如整体表达,和一种情境体验的观点如实际教育行为的主题来理解教育现象。这一方法的基本模式就是对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文本的反思,以期提升我们的思想,增加我们的实际经验或机智。现象学描述一个人如何指向生活体验,解释学描述一个人如何解释生活“文本”。博客的新奇之处是在网络环境下,将体验,研究与写作联系起来,并且与实际教育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种现象学的实践的工具,博客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理性的存在。但是现象学认为,只有天真的理性主义者才认为生活的现象是透明的,可以用完美的理论概述,这就是为什么一门试图公正地描述人类各种经验的人文科学不能在一种理性的概念范围内运转的原因,因为这种理性的概念仅限于对人的理性的知识性理解。同样,语言的思考也不应加以限制,只允许使用一种正式的论述方式,去试图用一个平淡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系统来捕捉人类的经验,这样只会短视而不是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许多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形式都因为囿于科学理论化的条条框框和术语而变得死板,将人类生活的生动意义反而掩盖起来,最后生活自身都无法辩认出来。许多博客日志首要特点是它总是起始于生活世界。我们以自然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的世界,这种态度就胡塞尔所描述的原始的,前反思性的,前理论性的态度。我们以这种态度对所经历教育过程中的事件的本质进反思时,能够在真正教化的意义上转化和重塑自我。那么,从解释现象学的角度,博客日志在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中,到底能做什么呢。作者将尝试从解释现象学的角度,探讨博客应用于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几种可能性。1.进行教育学的生活体验的研究。现象学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一个即时体验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而不是我们可以为之下定义,分类而或反映思考的世界。现象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获得我们对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本性或意义更深刻的理解。现象学询问“这种或那种体验是什么样子的?”它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试图对我们在世界中前反思性的体验方式进行细腻的描述,而不是单纯地分类,分级或使之抽象化。因此,现象学并不可能提供给我们解释和/或控制世界的有效的理论,而是提供给我们可能的洞察力,以及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直接。如果作为解释现象学研究工具的话,博客日志的内容的应该是在生活世界里我们发现的所有形形色色的现象。解释现象学希望直接面对人本身――男人,女人,孩子――那些在他们生活世界里的人。换句话说,现象学的出发点在于情境,对嵌入在这个情境中的一个典型的意识节点分析,阐释和说明。有的时候,一个研究者或者理论家就像传说中漂流到陌生异域的旅人,回到大众中间来告诉他们有关这世界本来面貌的迷人故事。正因为如此,那些探索微观物理学,宏观物理学,或者是探索计算机科学惊奇世界的自然科学家,总是给人一种令人敬畏的感觉。相反地,博客日志并不到每个地方去,他就在我们的世界里与我们同享生活。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博客们通过博客日志这种工具,将其前反思的细节在网络上反映出来,而并不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的反映。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在他正经历某一经验时反思这一生活经验。目前,博客应用于教育局限于知识的管理,而通过博客这种模式,教师即时记录自己与教育相关活动的细节,记录自己对于教学活动的观察,甚至作为日记,札记和笔记的工具,或者作为论文研究的草稿,可以完全体现出现象学研究的特征。2.对事物本质进行探究。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即使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东西,没有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共核,它可以通过对支配着现象本质的外在表现和具体结构来加以描述。换句话说,现象学试图系统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结构。这种共核或本质也许只能通过生活经验中所遭遇的事件或实例来直觉地把握。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对个体事例的实际数据兴趣不大:这事是否确实发生过,它发生的频率,或某一经验的发生是如何与其他情况或事件联系起来的。例如,现象学不会问:“这些孩子们是如何学习这一特定事物的?”而是问:“学习经验的本质或本质是什么”?如果对经验本质或本质的描述能够以一种更为充分或深刻的方式重新唤醒或向我们展示经验的生存品质和意义,那么这种描述的语言就是恰如其份的。博客工具由于具有读者反馈的特点,甚至有些博客工具还有简单的知识聚合的功能,与传统的研究相比,博客模式更适合于昨用网络工具进行访谈,分离主题以及进行对话式的阐释和合作式的分析。3.对我们生活经验的意义的描述。现象学人文科学是生命的或存在意义的研究,它试图描述和解释这些意义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对意义的关注上,现象学不同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那些科学可能并不关注意义,而是更关注各种不确定变量之间的统计学关系,关注主导性的社会观念,或关注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等等。而现象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因为它的目的并不在对特定文化(人种志),对某个社会群体(社会学),对历史时代(历史学)加以明确的意义解释,相反,现象学试图阐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当我们研究生存所可能存在的意义结构时,若对生存方式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行考虑,我们将会更全面地掌握男人,女人和孩子活着的价值所在。解释现象学是一种对生活的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从而使得一个教师或学生有可能从自身的角度感受世界,体验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意义。对于意义的重视也许是博客日志形式与其它传统的知识管理工具最大的不同。与其它知识管理不同,博客这种草根式的工具在记叙的过程中体现着隐性知识,而意义往往不是以言而喻的方式体现出来的。类似于故事方式的描述往往更能体现内容中的意义。博客日志的内容的是在生活世界里我们发现的所有形形色色的现象。它是人文科学的工具,而人文科学希望直接面对人本身――男人,女人,孩子――那些在他们生活世界里的人。换句话说,现象学的出发点在于情境,对嵌入在这个情境中的一个典型的意识节点分析,阐释和说明。有的时候,一个研究者或者理论家就像传说中漂流到陌生异域的旅人,回到大众中间来告诉他们有关这世界本来面貌的迷人故事。正因为如此,那些探索微观物理学,宏观物理学,或者是探索计算机科学惊奇世界的自然科学家,总是给人一种令人敬畏的感觉。相反地,博客日志并不到每个地方去,他就在我们的世界里与我们同享生活。述说着自己的故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文学家的叙述和解释现象学的叙述都是置于情境中的人和生活那里找到引人入胜之处,但是他们叙述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他们期待得到不同的认知结果。差别在于现象学的目的是明晰和找寻意义的共核,而诗人和文学家则保持含蓄和特殊。四 总结。就教育技术而言,对技术的研究集中于服务于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而且技术往往最能为技术的教育本身。而对于技术为教育的研究服务,则较少涉及。解释现象学的研究虽然已经渗入到教育的一些分支学科中,特别是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有突出的表现。它使教育研究领域走出了仅为教育心理学之应用学科的狭隘视域,但是其研究的手段并没有得益于目前技术的发展,博客的出现,或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契机。 参考文献1.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3.张际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期4.陈向东,王兴辉,高丹丹,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5.丁俊杰主编,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6. 庄秀丽,来吧,做个Blogger,《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3期;7.程乐华,陈侃,个人Blog心理层面的存在价值http://sq.k12.com.cn:9000/be/being/theory/pblog.htm8.程乐华,Blog对学习系统的影响分析,http://www.being.org.cn/theory/blog-edu.htm9.毛向辉,教育中的博客思维和应用,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674.htmlhttp://online-edu.org/member/article/573.html10.吴娟,Blog教育教学应用系列之一——初识Blog,http://online-edu.org/member/article/573.html11.一个用博客进行论文资料收集与讨论的网站,http://www.blogcn.com/user/yizhiliang/main.asp?filelist=112.徐平,周易与中医学的教学网站 http://www.acumox.org/zhouyi/index.htm13.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网站,http://blog.online-edu.org/lxl/14.学习、研究教育技术的网站 http://www.blogcn.com/blog/?u=cxmmaoblog 由 陈向东 发表于 2003年10月17日 17:56 资料来源:p://www.jeast.net/jiahou/archives/000192.html


阅读全文(3307)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258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73497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