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6372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教育理论]教育哲学学习参考资料(2):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28 13:57:39 |
http://www.jeast.net/jiahou/archives/2004_09.html
教育哲学学习参考资料(2):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postmodern”在教育技术的文献资料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为什么?当我们反思过去发展教育技术和大规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的经历时,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否是世界性的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了解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也包括对整个教育)的影响,特选载《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最新一期上刊载的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技术研究
惠连晓1,郑旭东2
(1.临沂师范学院教育与管理科学系,山东 I临沂276005:
2.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教育技术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思想来源,以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后现代状况为研究指向。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潜在贡献主要表现为教育技术自有文化的创建、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以及教育技术观念的更新3个方面。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潜在贡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革命对既有的教育形态造成了强烈冲击,教育系统面临着系统变革(systemic change)的挑战。在系统变革中,各种新思潮开始对教育产生影响,其中就包括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1]。(postmodern)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含义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是非常混乱的,即使后现代主义学者们自己也从来没有达成过一致意见。而教育技术的研究主体对后现代主义的歧见就更严重了。但是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状况,一种哲学导向和一种研究运动[2] .
首先,后现代主义是作为一种社会状况存在的 这种社会状况构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种种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现实基础。
其次,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哲学导向 作为一种哲学导向,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相反的,它是由一系列观点各异甚至相互矛盾的学说构成的一个松散的“家族”。但是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共享着下面几个基本倾向:
(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把批判作为认识的工具;
(2)强调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反对单一思维;
(3)强调非理性思维,反对理性主义,反对科学主义与技术理性,认为在自然科学方法之外还存在着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
(4)推崇对话,主张人际沟通与关系重建;
(5)强调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反对绝对普遍性;
(6)提倡人与自然的交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
尽管这些观点多有偏激和偏颇之处,却也不乏有益启发。
第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研究运动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即属于此。它一方面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思想来源;另一方面,以教育技术自身的后现代主义征象为研究文本。
二、教育技术的后现代征象
强调不断的变化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甚至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翻。教育技术从发展至今也一直处于这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之中:从视觉教学到视听教学,从视听教学到视听传播,从视听传播到教学技术;从“媒体一传播”到“教学一设计”,从“教学一设计”到“学习一绩效”[4]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从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可以说,不断的变化本身构成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教育技术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发源于同一时间,教育技术一直以杜威为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有论者指出,教育中的后现代主义从杜威创建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嘲。杜威的哲学和教育思想中包含着的后现代主义“萌芽”也成为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来源之一,教育技术从缘起就和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联系。其后,教育技术中的个别化学习的实践也正符合后现代主义尊重个体,反对绝对普遍性,倡导个性化、个别化和差异化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教师和教科书构成了学生的全部知识来源。更因为教师控制着书本,所以,教师构成了事实上的唯一权威,教师自然而然成为所谓的“中心”。尽管杜威开创的教育学形成了和传统教育学“三个中心”的对立,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权威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威胁。但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除教科书之外的多种资源,扩大了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来源,对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构成了严重挑战。教学从“宣讲”变为“对话”,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交往关系,学生成为和教师平等(至少是接近平等)的发言主体,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结构被摧毁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多元结构。这正是后现代主义一直强调的多重声音(multiple voicing)和多元化原则。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或学习存在着一个唯一最佳路径与方法。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主义陈述,机械决定论的思想。如果事情总是如我们所愿,首要的事情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生当然是好的。但事实上,事物发展有其自身逻辑。我们无法保证总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我们并不掌握着解决教学问题的“终极真理”。所谓最优本身就意味着比较的结果,事物的不断发展,意味着最优的暂时性和相对性。维尔森(Wilson)曾经指出基于单一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危险性,向教学问题解决的机械决定论提出了挑战[7]
超媒体本身的非线性、多重路径的性质为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本身就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但是,教育技术本身并不宣称自己掌握着解决教学问题的唯一金钥匙,教学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也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有效。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育技术本身和其它既往的种种教学要素或者手段一样,都是一种可选项。
三、教育技术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潜在贡献
尽管后现代主义存在着被滥用的现象,但它仍然不失为一个对教育技术有意义的词[8]然而,截至目前为止,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主体一直对后现代主义持排斥的态度[9]后现代主义并未对教育技术研究产生系统影响[10]。从而,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研究的贡献也是潜在的。这种潜在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创建教育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文化视野
后现代主义把我们置于文化批判的环境下。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是文化的产物,对人的理解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完成。教育技术也有潜在的文化[8对教育技术文化环境的研究成为教育技术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教育学科群落中的力量非常薄弱,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更谈不上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教育科学各个强势学科的挤压下,教育技术由于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实践文化,缺乏独特的底蕴,从而缺乏一种历史感。同时,由于教育技术的不断成长,影响不断扩大,已经威胁到了教育学科的其它分支学科的主流地位,面临着来自强势学科的巨大压力。在摩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常常被指为“暴发户”。教育技术饱尝了文化缺失之痛。如何确立教育技术自有的文化地位?这或许只能从后现代主义关于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中得到解释。 .
曾经有一部分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认为教育技术本身没有自己的哲学,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正在从事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试图从根本上创建教育技术独特的文化,为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正名。但是,教育技术真的有自己的哲学吗?伊利(Donald P.Elv)认为教育技术如果有自己的哲学,那么这种哲学就是不断的变化(change)[11],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比照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持续变化着。这种变化本身就构成了教育技术的哲学,构成了教育技术独特的研究与实践文化。
可是,哲学和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是异常稳定的,在教育技术的不断变化中,我们能够确信找到不变的东西吗?能从变化中找到教育技术的根吗?这或许只能从福柯(Fauclt)的谱系学中得到解释。福柯(Fauclt)的谱系学认为人类自身的文化习惯没有本质,文化没有永恒性,没有内在的统一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口习。这为把不断变化作为教育技术的哲学与文化根底提供了理论上的注脚。
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我国教育技术进行解读,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AECT94定义发表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界迅速抛弃了传统电化教育的话语体系,转向来自美国教育技术的一整套话语体系。但是,我国学者在对美国教育技术学的跨文化理解和传播中产生了一系列误读[13]。我国教育技术界学术话语的“集体转向”导致了研究主体的集体“失语”。这种所谓的集体“失语”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恰恰是文化帝国主义造成的。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绝非幸事。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必须基于我们自己的实践,而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具有和美国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脱离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来探讨重建中国人自己的、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这一段文字对于如何学习和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定义与如何思考中国自身的电化教育建设富有启发意义——Jiahou注)
(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创新——破除科学主义的消极影响
“教育技术一直把自己定位于一门科学,因此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有实证主义倾向[14]”教育技术研究中的这种实证主义倾向在其初创时期具有积极意义,对教育技术知识体系创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10]。但是,另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的盛行导致了教育技术研究中科学主义信念的根深蒂固。
科学主义认为物理科学的假设、研究方法等对于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并且必不可少。科学主义主导下的教育技术研究以自然科学为指向,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质与可实证性,绝对排除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以获得绝对客观的知识。
但是,科学主义的支持者们忽视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的人的社会干预措施,首先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前提的。科学主义不能完全适合于教育研究,更不能成为教育研究的唯一信念。况且科学哲学中的汉森命题——“观察渗透着理论”也从理论上否证了科学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判断。科学主义追求纯粹客观的知识,这注定只能是一场虚妄。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育干预措施,它的研究必须要合理地考虑人之因素的影响,不能陷入科学主义追求纯粹客观的虚妄。
历史上,教育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依赖于引入新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证主义一统天下所导致的科学主义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生机和活力。面对如此景况,教育技术急需新的思想源泉与研究方法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开始进入教育技术实践和研究人员的视野。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的贡献是通过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来实现的。
科学主义强调确定性、同一性、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这对于认识无生命的物理系统和自然界可能是有效的(自然科学晚近的研究成果也修正了这种机械的认识论),但是对于以学习者和由学习者所构成的教育和学习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来说,其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从不确定性、差异性的原则出发针锋相对地坚持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后现代主义者的研究视野中,按照多元化、多视角的原则立场,教育技术不应该再一味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唯一研究范式,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作为一种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平行的研究范式引入教育技术顺理成章。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育技术研究不应该再一味痴迷于寻求所谓的普遍真理。后现代主义反对把寻求作为宏观叙事的绝对普遍性规律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转而强调对微观意义的探究与理解。正是在这种信念下,行动研究等新的研究方法才进入教育技术研究主体的视野,开始对传统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产生冲击。
科学主义在自然科学的旗帜下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质,而教育技术学所指向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则不能排除人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它不能排除价值以达到自然科学标准的客观和价值中立。
从反理性的立场出发,后现代主义取消了科学主义的合法性,代之以批判理论。在批判理论的视野中,我们有可能发现构成教育技术之基础的一些潜在假设与观念[15]。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程序相比,这些潜在的假设与观念对教育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要,影响也更为深刻。 后现代主义应用于教育技术研究打破了实证主义独霸天下的局面,有效地破除了科学主义为教育技术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多元的沟通和表达变得合法化。教育技术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方法论和受自然科学影响所确立起来的现存方法论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质、反思色彩和人文价值。
(三)教育技术观念更新——破除技术理性的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一直深受技术理性的影响。所谓技术理性,指的是围绕着技术实践所形成的一整套基本文化价值。它把自然设计成控制和组织的潜在工具,它包含人对自然的对象化和数量化处理、有效性思维、组织系统与有序化等重要理念[]技术理性产生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工具隐喻,教育技术的工具隐喻把教育技术视为一种工具,人处于工具的控制之下。教育技术工具隐喻的大行其道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中技术至上的观念、机械观点与教条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之主体地位的丧失。
在技术理性的驱使下,教育技术人员满怀着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认为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对技术过于乐观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技术的控制之下,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技术本身应该是活生生的现实,但却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被简化成了一些条条框框,教学技术人员不再是根据教育技术的若干原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而是执行一种机械的操作,教育技术的知识退化为机械的教条。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应用所造成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有效地破除了技术之工具隐喻的消极影响。同时,后现代主义进一步触及了在技术理性指导下迅速崛起的技术为什么无法解决它自身产生的问题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认为技术理性尽管从功能、效率、手段和程序上来说是充分合理的,但是它并不问及人生意义的根据,丢失了对终极价值的依赖旧。在技术理性统治下,教育技术只剩下了“技术”,丢失了教育,丧失了对教育终极价值的寻求。教育技术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更抛弃了在教育技术中对“人”的尊重。后现代主义者们面对这种情况,发出了“当一切只剩下‘机器’的时候,教育技术会发生什么?”的诘问。
面对技术理性造成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异化,后现代主义坚持认为:教育技术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不是物质设备,也不是程序方法,而是使用这些物质设备和程序方法的人。对教育技术中的技术理性的消极影响的克服也不可避免地要落脚到对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主体的改造上。技术理性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人类自身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旧,因此强调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交融就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主体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教育对象仅仅作为教育技术的“对象物”,杜绝把教育“技术”与技术主体以及与技术所指向的对象割裂对待的做法,把人作为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的技术与教育的对象——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技术的种种技术应该和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成为教育对象的对立面。脱离了人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危险的。人也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的一部分。
(对教育技术核心:“人”的研究和思考,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请继续认真学习马克思的人学理论。——Jiahou注)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褒贬不一。在运用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同时要防止像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陷入极端和偏执以至于走向自我否定。后现代主义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也并不意味着对既有研究的完全否定和摒弃,教育技术既有的研究成果自有其价值与合理之处,后现代主义只是在此之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而已。
(不了解后现代主义,就不了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请继续深入关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Jiahou注)
参考文献:
[1] R.eigeluth,Charles M.The Imperative for Systemic Change【Aj.CM,Keigeluth. Systemic Change in Education【q. Engt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fiom,1994.3—11.
[2] Solomon,D L_Toward a post—modem agendain structional technologyⅡ].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48(4):5—20.
[3] 王梓,刘翔.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川流不息 的状态——后现代主义知名学者迈克尔. 彼德斯教授访谈录Ⅱ】.广西社会科学, 2003,(2):37—39.
[4]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与范式演变 【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 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博士论文(尚未公 开发表),2003.
[5] Ann De Vaney,Rebecca P.Buder.Voices of the Founders:Early Discours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L[AD.HJonaSsen. The handbook 0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q.New York:Simon&Schuster Macmillan,1996. 1—43.
[6]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
[7] Wilson,B.The dangers 0f theory—based design[DB/OL].http://ceo.cudenver.edu/ -brent_wilson/dangers.html.
[8]DenisI-nyr~.A convcrsationwithDeni。 Hly~apB/OL】.http:llwww.gsu.edu/ —ww witr/features/leaders/hlynka.hanl.
[9] Hlynka,D.Posunodemis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Update 1996—2002【A].DH Jonassen.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fional coinnlut~cationg and technolog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3. |
|
回复1:教育哲学学习参考资料(2):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yutian365(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3 21:33:35 |
哈,真的没想到后现代主义还炒的真么凶???中国的教育技术界是太平淡了,而且都太好学了。老外的东西就是好,我们经常要学习他们的新理论哦??? 那就看看,这篇文章又说了些什么吧?别的不说,毕竟,多学点白话名词对自己以后写文章有好处。
一、后现代( post—modernism )主义的几个基本倾向: 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把批判作为认识的工具; 2)强调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反对单一思维; 3)强调非理性思维,反对理性主义?反岁科学主义与技术理性,认为在自然科学之外还存在着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 4)推崇对话,主张人际沟通与关系重建; 5)强调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反对绝对普遍性; 6)提倡人与自然的交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
说实话,我看不懂这篇文章,我也不想去看懂它!什么玩意?真的有实质内容吗?写这样文章的根本就准备让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学者的工夫,不在于把简单的问题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而应该是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思想。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