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W3CHINA.ORG讨论区 - 语义网·描述逻辑·本体·RDF·OWL (http://bbs.xml.org.cn/index.asp) -- 『 Semantic Web(语义Web)/描述逻辑/本体 』 (http://bbs.xml.org.cn/list.asp?boardid=2) ---- 请问各位大侠,RDF究竟在哪里体现了语义啊?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2&rootid=&id=9008) |
-- 作者:boxs -- 发布时间:7/28/2004 10:39:00 AM -- 请问各位大侠,RDF究竟在哪里体现了语义啊? 一头雾水 |
-- 作者:orangebench -- 发布时间:7/28/2004 11:08:00 AM -- 这个问题论坛上已经讨论很多了,我暂时只能给你些资源链接,等有时间的话, 可能会写一篇短文,回答你的问题. 要理解RDF的语义问题, 必须看的2篇文献是: |
-- 作者:boxs -- 发布时间:7/28/2004 11:29:00 AM -- 多谢,看看先。 在w3c上看了一些关于RDF的规范,总是想很多东西用XML也能实现, 也没有明白他到底在哪里能够让计算机理解 |
-- 作者:orangebench -- 发布时间:7/28/2004 12:04:00 PM -- 再读了一遍周竞涛(zhoujtnet@yahoo.com.cn)和 王明微 (wangmv@hotmail.com)写的XML+RDF——实现Web数据基于语义的描述(http://www-900.ibm.com/developerWorks/cn/xml/x-xmlrdf/index.shtml), 真的感觉写的太好了, 特别是对XML和语义的分析. 先从中抄一段: 在了解了什么是语义之后,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语法和语义在数据描述和交换中的作用。事实上,数据交换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得到所交换数据所代表的含义,实现数据在含义上的交换,而不是单纯的数据本身的交换,这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类似。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相同的语言进行交互,交互双方以他们所共同遵守的语言组织规律(相当于语法)对所要表达的信息含义(相当于语义)进行组织才能使对方理解。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达并不需要非常严格的语法,即便是对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我们仍然可能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对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说,语法与语义缺一不可。数据正确的语法表达是保证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的前提,而数据语义的描述则是数据可被计算机正确理解和推理的基础。 对于今天的大部分计算机应用来说,其所产生的信息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语法描述格式,信息在语法描述上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信息表达上的语法异构;而对于信息所代表含义(即语义)的解释,则是以硬编码的方式写入到了应用中,这种所谓程序式语义(procedural semantics)[2]的信息语义建模方法,分离了信息的语义和信息的语法描述,将对信息的理解固化到了特定的代码逻辑中。因此程序式语义有很大的局限,既不具备扩展性也不具备通用性,难于维护和集成。与程序式语义的信息建模方法相反,声明式的语义建模方法[2]通过将数据的语义描述与特定应用逻辑的分离,将数据的语义描述纳入到数据层,将数据语义的解释留给了通用的形式化系统(例如一阶逻辑,描述逻辑,Datalog等推理系统),而与具体的数据和应用逻辑无关,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可重用性。数据基于语义的描述就是以声明式的语义建模方法对数据的语义进行描述。通过实现数据的语义描述可以大大减轻应用处理数据的压力。 |
-- 作者:orangebench -- 发布时间:7/28/2004 12:14:00 PM -- 继续转载: 因为写的太好了 ;-) 信息在语法描述上的差异,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必要的数据格式转化来将信息转化为目标应用能够处理的语法格式。当然,更为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所有的信息都采用同样的语法来描述,XML的出现使得不同类型的数据表示成同一格式成为了可能。XML已经成为了Web上数据表示和交换的事实标准,是应用之间或者机器之间共享数据的一种有效方式。XML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表达和交换过程中语法描述上的统一,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选用XML作为其数据、配置信息、消息以及服务的语法描述模式。迄今为止,XML已经成为了Web上最理想的数据表达方式。XML的可扩展性是XML区别其他标记语言的最基本特征。XML的核心在于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来建立数据表示的结构,而将具体标记的定义留给了用户。XML的可扩展性使XML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领域数据描述的需要,并可以对计算机之间交换的任何数据进行编码。 XML是否已经足够 当我们刚刚接触XML时,我们可能会因为XML的表现能力,可扩展性和光明的前景而激动不已,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两个用XML表示的消息或数据,如何才能实现交换?是不是我们只要采用了XML格式,二者的交换就万事大吉了?。XML除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应用自动化读取的格式外,并不能进一步促进数据交换的自动化程度,我们还需要通过专用的程序来对XML数据进行解释,以获取目标应用能够处理的数据部分。注意,这里的解释并不同于对XML文档的解析。当然,对XML文档解释的前提是首先完成对XML文档的解析。尽管XML已经拥有了各种版本的解析器,但解析器的真正作用是一个XML的读取和处理器,并不是一个解释器。因此我们必须采用特定的应用程序来对XML的内容解释,很显然这些程序之间并不存在互换性和通用性。 尽管XML的灵活性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容易的描述任意的内容,但由于XML并不能解释它标记的含义,大多数处理应用要求这些标记集合能够满足某种标准或者双方的约定。XML允许用户通过XML模式来定义这些标记的集合。XML模式(诸如XML DTD和XML Schema等)为XML文档提供了一种约束机制,用来限定XML文档所用到的标记和这些标记之间的结构关系。XML模式为XML文档提供了一定的语义描述能力,然而XML模式的语义仍然是隐含的。XML模式的元素含义要么由用户根据元素的名称(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去推断,要么通过另外一个文档来描述,XML模式并不能对其所含有的语义进行任何解释。 为了实现XML文档的解释或者转换,用户必须将这些语义编码到工具中,而将数据的最终解释留给了特定的应用。不仅如此,由于XML模式只能对XML的语法合法性进行验证,而不能区分XML属性和元素在含义上的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映射为多种不同的XML结构。例如我们要说明某本书(Book)的作者(Author)是哪个作家(Name),可以得到例1中的多种XML Schema的定义。 例子省略: 例1 对于同一信息的多个XML Schema的定义 这种数据表达上的不唯一性意味着,相同的XML文档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而相同的应用也可能对不同的XML作出同样的解释。这种解释上的多对多关系,使得我们在交换XML文档之前,必须对其所使用到的标记的名称、组织格式和含义进行约定,任何对该XML文档的单方面扩展都可能会给数据交换过程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导致失败。然而,这种通过约定来实现信息共享的方式只适用于两两之间的信息交换,却不能满足Web上多个用户或团体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假设我们要集成n个应用所产生的XML信息,即便是要集成部分的含义完全一致,但由于它们来自不同的应用,各自的XML模式描述很可能存在着不同(既包括标记命名的不同也包括结构组织上的不一致),所以我们仍然不得不做大量的模式之间的转换,而目的只是为了保证它们在语法的描述结果上保持一致。当然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个统一的全局的XML模式来描述所有相关的XML信息,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在一个企业内部,我们也很难建立一个稳定的标准化的企业数据表示模式。 |
-- 作者:boxs -- 发布时间:7/28/2004 3:02:00 PM -- 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我现在做的一个工程里有信息分类的部分,我想 将RDF的语义功能加入。我需要对学术论文进行分类,其实论文的关键字中包含有“传输层”和 “运输层”的都应该分到同一个类别下,指的是同一个东西,那我能不能用RDF去判断这种同义 词的现象呢?在应用程序中该怎么引用RDF? 非常感谢 [此贴子已经被orangebench于2004-7-28 15:55:43编辑过]
|
-- 作者:orangebench -- 发布时间:7/28/2004 3:38:00 PM -- 你可以用OWL DL建一个关于论文的本体, 然后利用OWL的推理机对论文进行分类. 具体的论文的表示方式可以用RDF了. 但RDF本身无法判断哪些词是同义的, 感觉, 你可以借鉴WordNet 的RDF 表示方法, 去处理词的同义现象. |
-- 作者:boxs -- 发布时间:7/29/2004 4:31:00 PM -- 这么说还得去读有关OWL的文章了。好像还任重道远啊。 您所说的用RDF去表示论文,是不是像在XML中一样,先 定义好RDF Schema,然后用RDF描述具体的论文实体,再 在程序中去解析?原来RDF无法判断同义现象,那功能好 像也很有限啊。RDF所说的语义是指哪一方面呢? |
-- 作者:orangebench -- 发布时间:7/30/2004 10:03:00 AM --
|
-- 作者:boxs -- 发布时间:7/30/2004 4:26:00 PM -- 非常感谢,比以前清晰多了。 多谢 |
W 3 C h i n a ( since 2003 ) 旗 下 站 点 苏ICP备05006046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
8,578.125ms |